【大干100天】国内首套盾构渣土环保处理系统成功投用
来源:
日期:
2020-05-27
浏览次数:
354

当清晨的第一缕阳光洒在深圳地铁14号线的建设工地上,中铁工服设计研究院深圳地铁皮带机及渣土环保处理系统技术团队又开始了他们一天充实而忙碌的工作。这个团队平均年龄不到29岁,却用年轻的臂膀挑起了深圳地铁14号线7工区盾构渣土环保处理技术管理的重担。目前,以他们为主体设计研发的国内首套盾构施工渣土环保处理系统1.0版,已在中铁三局桥隧公司承建的深圳地铁14号线7工区成功投入使用并初见成效,让渣土秒变成宝,不但保护了环境,实现了渣土回收再利用,还产生了很好的经济效益,为绿色施工、城市基建增添新“法宝”。
▲ 团队合影
当前,处理盾构掘进产生的渣土是一个棘手的问题。如果直接外运,不但成本高昂,还会遗洒于道路,产生扬尘,污染极大。同时,渣土含有的大量可再利用的沙石泥土、水、膨润土及泡沫等当弃渣处理,将造成资源的巨大浪费。该技术团队经过多次科研攻关,终于研发出皮带机及盾构渣土环保处理系统,将渣土分级脱水分离和干化,实现无机原料、水资源再利用,变废为宝,点石成金。

▲ 筛分旋流一体机
开垦渣土绿色处理这块处女地,困难不言而喻。说起中铁工服渣土环保处理系统研制,就不能不提两个人,他们就是项目渣土处理系统第一负责人刁鹏,连续出渣皮带机第一负责人陈洪财。
▲ 会议讨论
项目从设计制造到调试使用,工期20个月,从成都到深圳,要奔袭千里客场作战,工期紧,担子重,从项目立项起,中铁工服设计研究院办公楼上的灯光总是亮到深夜,陈洪财常常加班到凌晨三点,困了,就趴在办公桌上勉强睡几个小时后继续工作。项目推进不到三个月,他就瘦了整整12斤。
功夫不负有心人,设计工作提前完成,他们顾不上休息,又立刻投入到紧张的驻厂监造、现场组装调试中。“老婆,我真的对不起你和女儿!”驻守工区2个月的刁鹏,每每看到视频中辛苦的妻子和才满月的女儿,总是眼眶湿润,心怀愧疚。
▲ 渣土分离系统分离粗砂
处理盾构掘进产生的渣土关键是如何高效集约地分离利用渣土,这个难题困扰了技术团队许久。经过多个不眠之夜,刁鹏创造性地提出用振动清洗和絮凝压滤的方式点石成金:将渣土分级过滤成建材砂石和泥浆。泥浆加入“卤水”絮凝剂,经过压滤机分离成清澈见底的循环水和干化泥饼。团队都戏称这一绝招为“卤水点豆腐”。
但是,新的问题随之而来。如何将渣土高效环保地输送至渣土分离系统呢?陈洪财经过仔细分析,提出利用皮带机系统将刚掘出的渣土,从隧道深处运输至地面渣土分离系统的进料斗,最后分离的粗砂细沙,通过拉升皮带机输送至卡车运输。全程没有任何遗洒,保证了工区施工的文明整洁。
▲ 皮带机系统部件
要成大事,离不开团队的协作。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方能克服困难。两位项目负责人,刁鹏性格开朗活泼,陈洪财思维缜密,一动一静,优势互补。此外,他们还请来了“金牛工匠”、中铁工服陈文菊做电气系统负责人。
2019年,为了保证皮带机控制系统稳定可靠,陈文菊放弃了难得的国庆假期,坚守科研岗位,终于突破了皮带机系统控制的难点。2月13日,陈文菊在疫情最为肆虐的时刻,安顿好8岁的女儿,克服出行困难,奔赴深圳地铁项目现场,和团队成员一起调试皮带机控制系统,用32天的坚守与勇敢,书写出了工业女性的巾帼传奇。
团队成员任阳一直坚守岗位,直到结婚前夜,交接好工作后,才匆忙赶回家完成婚礼。刚毕业的张仁川和赵强,对长达2个月的高强度工作毫无怨言。
▲ 洗砂机
“对于产品质量来说,不是100分就是0分。” 陈洪财经常用这句话勉励大家。在调试渣土分离系统的攻关时刻,泥浆分离过滤后压出的泥饼一捏就碎,分离水有些浑浊。虽然只是一个细枝末节的问题,但还是引起了刁鹏和任阳两位工程师的注意。他们立刻召集大家共同讨论问题的解决办法,并爬上设备逐一排查了近一周时间。最终,在排查到固液分离模块时,新员工邓涛发现压滤机的滤布存在些许破漏,导致过滤时压力不均,泥饼含水量过大,一捏就碎。“找准病根”后,大家立刻对症下药,重新换上完整无破损的滤布。当重新压出的泥饼干燥结实,滤除的水清澈见底时,大家兴奋地欢呼雀跃起来。
▲ 成功压出泥饼
正是这样一群可爱的工业人,用年轻的臂膀挑起了14号线7工区盾构渣土环保处理的大梁,用实际行动践行着“三个转变”指示精神,生动诠释了“勇于跨越、追求卓越”企业精神。
-
-
点击次数:
27
2025
-
11
-
07
11月6日中铁山桥、中铁九桥参建的世界首座千米级双层斜拉-悬索协作体系公铁大桥铜陵长江三桥正式通车为长三角互联互通再添关键一笔长江上新,创下“世界之首”铜陵长江三桥是长江安徽段通车的第11座跨江大桥,大桥全长11.88千米,主桥采用主跨988米的斜拉-悬索协作体系桥方案,是千米级大跨度钢桁梁桥在世界范围内的首次采用,跨度位居公铁分层布置的同类桥型世界之首。这座桥,是个“全能型选手”设计“超能打”:主桥采用斜拉-悬索协作体系桥方案,兼顾斜拉桥的稳定性和悬索桥的跨越能力,有效提升荷载能力的同时提升跨度,能够充分满足桥梁两岸的通行需求。通行“超高效”:创新采用“上层公路+下层铁路”的双层设计。上层为6线高速公路,设计时速120公里;下层搭载2线时速250公里的沿江高速铁路和2线时速160公里的普速铁路,实现“高速公路、城际铁路、货运铁路”多功能立体通行。钢铁脊梁+云端架梁钢铁脊梁的“精铸师”:中铁山桥负责大桥共计3.3万吨钢结构的制造和拼装工作。承制的30个钢梁整体节段覆盖了悬索区、斜拉区、交叉区三个区域,不同区域钢梁架设方式不同,钢梁受力体系不同、刚度差异大,增加了线性控制难度。自动化,全面采用板单元自动组装与智能焊接生产线,实现了主要构件从下料、组装到焊接的全流程自动化与智能化,从源头上确保了核心部件的精度与质量。数字化,应用桁梁杆件数字化制造,实现高精度钻孔与标准化制造,保证了数千根杆件像“标准零件”一样精准互换。整体化,运用连续匹配拼装技术,像“搭积木”一样将大量杆件和板单元精确预拼装成30个大型整体,成功化解了线性控制难题。云端架梁的“大力士”:大桥的架设,由中铁九桥研制的“大力神”级装备全程护航。边跨和主跨悬臂段由1600吨架梁起重机负责吊装,力拔千钧;主跨悬吊段由2台900吨缆载起重机,像“空中纤夫”一样从跨中向桥塔方向稳步架设。铜陵长江三桥是贯彻落实国家“一带一路...
-
点击次数:
19
2025
-
11
-
05
10月31日由中铁重工参建的武汉右岸大道北段工程控制性关键节点——右岸大道开启桥正式建成进入试通车阶段中铁重工负责该桥桥塔装饰提升设备以及防撞设计等工作大桥桥柱跟动画片里的变身器似的大桥还会变身像坐电梯一样垂直升降四项指标亚洲第一武汉右岸大道开启桥机动车道为双向6车道,两侧设置5米宽的行人与非机动车道实现人车分离,行人与非机动车辆可从桥面两侧坡道桥出入。该桥桥梁可升降部分全长104米、桥面标准宽度31米(塔柱断面最宽处46.2米)、提升重量约2650吨、提升高度27米。上述四项数据(桥面长度、宽度、提升重量、提升高度)在同类型开启桥梁中处于领跑地位,居于亚洲第一。什么是开启桥?开启桥是桥梁的一类,也叫活动桥或开合桥。简单来说,这座桥既能打开,又能合上。一般来说,开启桥常见的开合方式有立转、升降和平转三种。右岸大道开启桥为升降式,需要打开时,桥面拉起升高;需要合上时,桥面下降。可以升高多少米?大桥搭载4个卷扬提升设备,可以稳稳牵引着桥体匀速上升,仅需9分钟便从地面升至27米高空,相当于9层楼的高度,提升速度相当于每分钟3米。武汉右岸大道开启桥的意义武汉工业港作为武钢集团的北部门户,工业港河是武钢集团和青山船厂对外运输的重要通道,常年有运输船舶进出,为保障汛期船舶顺利通航,右岸大道跨越工业港河时,必须保证充足的净空高度。如果采用“一跨过河”,桥长将达到3公里左右,不仅建设成本翻倍,还会影响沿江景观和周边居民上下桥。改为开启桥后,桥梁体量大幅缩小,建设成本下降,对周边环境影响也可以降至最低。项目的建成,将有效提升武汉都市圈交通一体化水平,完善湖北省区域协调发展格局,对服务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
点击次数:
307
2025
-
10
-
10
9月28日由中铁宝桥参建的世界第一高桥花江峡谷大桥正式建成通车这座“横竖”都是世界第一的大桥将成为连通贵州六枝至安龙高速公路的关键枢纽。花江峡谷大桥全长2890米,跨越被誉为“地球裂缝”的花江大峡谷。大桥通车后,原来需要绕行2小时的花江峡谷两岸贞丰县至关岭县,如今仅需2分钟即可直达,真正实现了“天堑变通途”。横:山区跨径最长1420米:主桥为跨径1420米的钢桁加劲梁悬索桥,比现世界跨径最长的云南金安金沙江大桥长34米。竖:高度世界最高625米:桥面距水面625米,相当于200多层楼高,比现世界第一高桥——北盘江大桥高出60米,几乎与“中国第一高楼”上海中心大厦等高。公司主要负责大桥钢桁梁、桥面系制作加工、拼装、安装任务,共计93个安装节段,总重约22000吨,相当于3座法国巴黎埃菲尔铁塔重量。自项目启动以来,公司综合考虑了大桥设计思路、生产建设标准、自然环境条件、杆件加工特点等各种因素,最终决定采取‘一桥三地’制造模式,主桁在重庆、自贡加工,横桁架以及附属在贵阳、自贡加工,最大限度提高了加工生产效率。生产过程中,通过优化工艺方案,从原来的“3+1”拼装变为四节段连续拼装,使每轮生产时间由开始的12天减少到9天,吊装作业坚持以每天2段的速度均衡推进,保质保量保工期完成了全桥吊装任务。智能管控 高效协同通过使用智能制造信息库,实现对原材料库存实时状况、采购计划和生产需求的精准把控,以及各个环节的紧密协同,极大地提高了整体工作效率,为大桥的顺利建造筑牢了坚实基础 。智能下料 质量保证采用了由预处理生产线、数控切割机、智能套料软件、BIM及信息系统以及网络共同构成的板材智能下料系统,实现了板材从原材料到成品部件的自动化生产流程,生产出的高质量部件被源源不断地输送至加工和配装环节,有力保障了整个桥梁制造过程的品质 。虚拟预拼 精度飞跃在钢桁梁的制造过程中,创新性地采用了钢桁...
-
点击次数:
129
2025
-
09
-
27
9月26日,由中铁装备与中铁隧道局联合研制的世界最大直径竖井掘进机“启明号”(中铁1399号)在郑州成功下线。不仅标志着我国在超大直径竖井装备领域实现技术新突破,还意味着沪渝蓉高铁崇太长江隧道项目盾构接收井施工将迎来“智能利器”,为工程高效推进、安全建设注入全新动能。作为当前我国自主研制的最大直径竖井掘进装备,“启明号”整机具备超大断面、超深水下开挖能力,开挖直径达24米,最大开挖深度达150米。设备创新采用双臂结构,集成开挖、出渣、导向等功能于一体,搭载了姿态调整、沉降控制等多项创新技术,具备地质适应性强、导向姿态控制精度高、地层感知识别准等特性。依托这些先进技术,“启明号”能在软土、卵石、软岩、硬岩频变的复杂地质条件下,实现“有人值守、无人操作”高效掘进,显著提升了竖井施工的自动化水平,更成功破解了竖井掘进机水下作业“看不见、摸不着、测不准、控不住”的技术难题,有效消除了人员在竖井开挖高危作业环境下的安全隐患,进一步提升竖井施工的效率、质量与安全性。传统盾构始发接收井,多采用地下连续墙做围护,人工配合机械开挖,随挖进行支撑,开挖后进行结构施工,存在工期长、投资高、安全风险大、对周边环境影响大等诸多问题。相较于传统竖井施工,“启明号”通过机械自主开挖,同步装配结构,实现深井作业“井下无人化,井上少人化”,大幅缩短工程建设周期,降低施工风险,为沪渝蓉高铁崇太长江隧道竖井施工提供有力支撑。此次 “启明号” 竖井掘进机顺利下线,标志着我国高端隧道装备取得又一重大成果。该设备不仅将极大提升盾构工作井、通风井的施工效率与安全保障能力,更将为我国重大隧道工程施工注入新理念、新技术、新装备,进一步推动基础设施建设的智能化转型升级。
-
点击次数:
235
2025
-
09
-
10
9月9日,中铁山桥和中铁宝桥参建的世界最大跨度斜拉桥常泰长江大桥正式通车,标志着这座集高速公路、城际铁路、一级公路三位一体的过江通道正式投入使用。今后,从常州到泰州通行时间,由1小时20分钟缩短为现在的20分钟左右。两项世界第一和四项世界首创常泰长江大桥由一座跨主航道的主跨1208米钢桁梁斜拉桥、两座跨专用航道的主跨388米钢桁梁拱桥和一座3×124米的非通航孔钢桁梁桥组成。两项世界第一:创下了最大跨度斜拉桥、最大跨度公铁两用钢桁梁拱桥的世界纪录。四项世界首创:实现了减冲刷减自重台阶型沉井基础、“钢—混”混合结构空间钻石型桥塔、钢箱—核芯混凝土组合索塔锚固结构、温度自适应塔梁纵向约束体系四项世界首创设计。中铁山桥负责大桥(跨江段)主体工程钢桁梁、钢塔制造项目最大标段CT-A6标段,包含主航道桥常州侧Z0-Z86共计44个整体节段,录安洲专用航道桥、录安洲非通航孔桥的钢桁梁、附属钢构件及主塔防撞设施;中铁宝桥负责主航道桥南北钢塔、主航道桥跨中以北钢桁梁(含合龙段)、天星洲专用航道桥钢桁梁及附属结构。合计用钢量约27.2万吨。“五线一系统”引领钢桥制造新模式常泰长江大桥承载着巨大荷载与跨度,其下层桥面采用宽幅非对称结构,以此实现公铁同层功能。鉴于大桥跨度大、荷载能力要求高,主航道桥的上、下层桥面均采用U肋正交异性桥面板,这种桥面板的制造精度要求极高,每一个细节都需精益求精,才能确保桥梁稳固与安全。为保障大桥建设质量与效率,公司构建了板材智能下料切割生产线、板单元智能组焊生产线、钢桁梁杆件智能制造生产线、智能总拼生产线、智能涂装生产线、车间制造执行智能管控系统的“五线一系统”钢桥制造新模式,全面提升了钢桁梁制造的自动化、数字化、网络化与智能化水平,推动我国桥梁制造向信息化、智能化方向发展,助力钢桁梁制造产业实现全面转型升级。技术突破实现毫米级精度控制在制造过程中,项目团...